0*10~8/100ul/只,隔日一次,共五次;(3)放疗组:抗肿瘤实验的第0d对裸鼠进行局部瘤体照射,剂量为10Gy/只,共一次;(4)Ad-ING4/OSM+放疗组:瘤体内多点注射Ad-ING4/OSM双基因重组病毒,剂量剂量为1.0*10~8/100ul/只,隔日一次,共五次;治疗5d后局部进行瘤体照射,照射剂量同放疗组。抗肿瘤实验开始后隔日用游标卡尺测量各瘤体长、短径,计算体积,绘制瘤体体积-时间曲线,观察抑瘤效果,治疗结束5d后处死裸鼠摘取瘤体,称重,计算抑瘤率,将摘取的瘤体切片,HE染色观察各治疗组的细胞凋亡情况,免疫组化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及肿瘤血管形成相关因子Bax、Bcl-2、Caspase-3、Fasl、Survivin、VEGF的表达。
结果:成功构建了载有ING4和OSM单双基因的重组腺病毒,各重组病毒效价均达到1.0~2.0*10~9/ml的病毒。RT-PCR证实ING4/OSM能够在QBI-293A细胞中有效表达。裸鼠模型的抗肿瘤实验证实Ad-ING4、Ad-OSM、放疗组、Ad-ING4-OSM、Ad-ING4-OSM联合放疗组均对肺腺癌SPC-A1裸鼠移植瘤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,且与PBS组、Ad-GFP空载体腺病毒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(P<0.01),Ad-ING4-OSM基因组的抑瘤效应明显优于Ad-ING4和Ad-OSM基因组,呈现抑瘤叠加效应(Q=1.10),而双基因联合放疗组抑瘤效应最强,呈现放疗增敏效应(Q=1.04)。HE染色下观察凋亡情况,不仅双基因组较单基因组、Ad组、PBS组细胞凋亡明显,而且双基因联合放疗组较双基因组、单独放疗组凋亡更明显。分子机制检测结果表明:Ad-ING4、Ad-OSM、放疗组、Ad-ING4-OSM、Ad-ING4-OSM+放疗组不仅均能明显上调SPC-A1肺腺癌细胞促凋亡因子Bax、Caspase-3、FASL的表达,并下调抑制凋亡的Bcl-2、Survivin蛋白的表达,而且还能明显下调肿瘤血管形成因子VEGF的表达,双基因组较单基因组、Ad组、PBS组调节上述因子的效果更明显(P<0.01),双基因联合放疗优于单独放疗组、双基因组(P<0.01)。
Tariquidar研究购买 结论:(1)成功构建各基因重组腺病毒,并扩增获得大量高纯度、高滴度的病毒液;(2)体内实验证实腺病毒介导的ING4/OSM双基因共表达对SPC-A1肺腺癌裸鼠移植瘤具有明显的抑瘤增效和放疗增敏作用;(3)抑瘤的分子机制可能与上调SPC-A1肺腺癌细胞促凋亡因子Bax、Caspase-3、Fasl的表达、下调抑制凋亡的Bcl-2、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下调肿瘤血管形成因子VEGF的表达有关。 本实验证实ING4/OSM双基因对肺癌的治疗效果优于单基因,具抑瘤增效作用,且联合放疗的治疗效果最佳,具放疗增敏效应,是理想的放疗增敏剂,为今后临床应用双基因联合放疗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有效的实验依据。
目的:检测EML4-ALK融合基因在皖北地区非小细胞肺癌人群中的发生率,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其意义。 方法: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符合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诊断标准的石蜡标本220例,应用富集突变qPCR法(Enrich
Entinostat数据表 mutation-PCR)检测石蜡组织的EML4-ALK融合基因的表达,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ML4-ALK蛋白表达水平。其中富集突变qPCR结果应用直接测序法验证。 结果1、220例NSCLC检出EML4-ALK蛋白18例,EML4-ALK融合基因12例,融合类型6个v1/v6,6个v3a/v3b,EML4-ALK融合基因的检出率为5.45%(12/220),通过直接测序验证后变异体融合类型为4个v1(33.3%,4/12),2个v6(16.7,2/12)),6个v3a(50%,6/12)。 Selleckchem mTOR抑制剂 2、(1)腺癌检出率为9.38%(12/128);不吸烟或轻度吸烟、女性、腺癌的患者中检出率为15.63%。 (2)EML4-ALK融合基因阳性与患者的性别(P=0),吸烟(P=0.001)、病理类型(P=0.003)存在明显相关性。而与患者的年龄(P=0.795)、临床分期(P=0.839)、组织分化程度(P=0.559)无显著相关性。 结论:1、EML4-ALK融合基因在皖北地区NSCLC检出率为5.45%(12/220),其中女性、不吸烟或轻度吸烟、肺腺癌中的检出率高达15.63%(10/64),使其可能成为NSCLC独特亚型,为ALK抑制剂应用于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。 2、富集突变qPCR法可能成为检测石蜡组织中EML4-ALK融合基因表达的新方法。
目的 1.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(Real-Time PCR)检测147例晚期(TNM分期Ⅲ、Ⅳ期)非小细胞肺癌(non-small cell lung cancer, NSCLC)原发灶和与原发灶配对的71例淋巴结转移灶(即该71例转移灶与原发灶取自同一患者)中c-MET基因扩增的阳性率,并对比两者基因扩增的一致性,进而探讨用NSCLC淋巴结转移灶替代原发灶检测c-MET基因扩增的可行性,为NSCLC的c-MET基因扩增检测提供一种备选方案,以便临床上不易取得原发灶的NSCLC患者能够安全、方便、准确、及时的得到c-MET基因检测结果并接受相应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。 2.通过Real-Time PCR方法检测147例晚期NSCLC原发灶和71例配对淋巴结转移灶的c-MET基因扩增情况,结合NSCLC患者相应基线资料,分析c-MET基因扩增与NSCLC患者性别、年龄、吸烟情况及病理类型等之间的关系。 方法 1.收集2011年11月到2013年11月北京军区总医院、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附属医院、浙江省肿瘤医院4个三级甲等医院经病理科确诊为晚期NSCLC患者的原发灶手术标本或穿刺标本147例,其中71例配对淋巴结转移灶标本,另收集正常肺组织标本47例作为对照组。并整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,包括患者性别、年龄(高龄组、低龄组)、吸烟情况及病理类型。 2.使用Real-Time PCR检测所有标本c-MET基因扩增情况,得出中国部分NSCLC人群c-MET基因扩增阳性率。 3.使用SPSS19.0分析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c-MET扩增的一致性、c-MET扩增阳性与临床基线资料间的关系。 结果 1.